扶贫队员,忘不了那山、那水、那人——云南中烟助力脱贫攻坚专题报道之六

来源:云南日报 2020-05-29 13:31:37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远离一家老小,他们奔赴布朗山乡,一头扎进扶贫工作中; 放下都市生活,他们住进低矮农房,不顾风雨也不计得失。

  没有更多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本本写完的笔记、一双双磨破的鞋子……还有队员们坚守着的初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殷殷嘱托,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云南中烟针对施甸县有贫困村9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44户90463人,还有2个乡有“直过民族”布朗族的实际,从2015年开始先后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13人,累计投入资金6.17亿元,实施施甸县布朗族整族帮扶项目。

  不获全胜绝不收兵。5年来,带着云南中烟的历史责任、带着布朗山乡的热切期盼,13名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寨、入农家、解难题、引项目,足迹踏遍布朗山乡的每一个角落。按照云南中烟“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行动计划,他们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7大工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通过倾心倾力帮扶,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的布朗族实现了整族脱贫,贫困发生率分别从33.04%、30.50%降至0.63%、1.4%。布朗山寨开启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伟大征程,实现了一跃跨千年的历史性变化。

  5月17日,脱贫出列的喜讯传遍布朗山寨。看着父老乡亲如今的新生活,扶贫工作队员们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曾经的过往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回放,他们永远忘不了,父老乡亲搬进新居的那张笑脸,发展产业项目合同上的那颗红章,布朗山乡运出大山的那车鸡蛋,永远忘不了那山、那水、那人……

  扎根农村 不负青山

  地无百尺平、路无一里直,星落分布在山坡的村庄山寨,农房低矮、土墙灰瓦、残垣断壁……第一批来到山乡的扶贫队员们,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这些,尚有心理准备,但他们首先要过的,是卫生习惯差、语言交流难、多雨多雾多湿天气这一关。

  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木老元乡任挂职副乡长的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职工彭贵宾记忆深刻:有一次到阿林寨走访,时逢下雨,走进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一名40多岁的男主人热情好客,房子里泥巴地面的正中央是一个火塘,上方悬挂着被烟熏得黝黑发亮的烧水壶,房间昏暗、衣物脏乱、家什简陋。大家围着火塘而坐,烧水喝茶拉家常。“当时,火塘边有6个人,他家却只有3个杯子,大的玻璃杯用来泡茶,小的2个瓷杯用来喝茶。2个杯子就在主人和客人之间轮流交替着用。不喝有失礼数,喝呢又不习惯。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就只好硬着头皮用他喝过的杯子接着喝。这次经历,至今难忘。”彭贵宾说,其实这就是他们来的缘由。

  2018年3月,云南中烟合和集团职工王桂明来到摆榔乡大中村担任扶贫工作队员,和所有工作队员一样,他不断入户、摸底,用一头扎进工作来忘掉这些困难,适应这种生活。2018年,王桂明参与制定脱贫施工图、完善脱贫规划,参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信息调整补录及“户户清”行动,大中村的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走了好几遍;2019年,他吃住在大中村,走访了252户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户,参加乡、村和工作队的大小事务。

  2018年3月,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职工张志航前往摆榔乡,任挂职副乡长、大中村扶贫工作队员。才一到,他就投入到一场又一场的群众会、一户又一户的入户走访、一笔又一笔的项目资金审核、一次又一次扶贫项目的督促推进、一个又一个产业的“排兵布阵”中,共协助完成安居工程拆除重建713户、修缮加固1044户、集中搬迁安置农户328户,参与实施完成大平地、摆榔大寨子、大中村菠萝寨、尖山大寨子农村综合环境整治项目。

  肩负使命 精准扶贫

  晨起暮归、栉风沐雨,走村串户、精准摸底……到了山乡的扶贫队员们,与贫困群众结对子、同党员干部肩并肩,用脚步丈量布朗山乡、用双手牵起布朗群众。

  “刚到摆榔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告诉我这里实行711工作法(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1小时)。后来我才了解到,乡党委、乡政府及各村干部,已充分理解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将之视为当地百年难遇的机遇。”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职工龚培松被下派至摆榔乡开展扶贫工作。他深入了解政府扶贫办、财政局对扶贫专项资金的审批、拨付流程,了解木老元乡、摆榔乡两个乡,特别是摆榔乡4个村36个自然村的基本情况,很快摸清底数、理清思路、明确重点,产生成效。

  云南中烟综合计划部副部长王征是云南中烟第一批下派至施甸县的扶贫工作队员之一,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任挂职副县长、驻村扶贫工作队副总队长。“从出发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肩负起了帮扶‘直过民族’之一的布朗族整族脱贫出列的重大任务。”他说,云南中烟和当地政府发扬钉钉子精神,紧扣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我们用付出的真情、挥洒下的汗水,回应着布朗族乡亲的期待,共同唱响布朗族精准扶贫新歌。”

  如何推进?怎么帮扶?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到村、到户长期实际调研,通过发展适合布朗山寨的特色产业的“造血”帮扶,才可延续布朗人的幸福。2018年3月,云南中烟营销中心新疆分中心总监张敏杰到施甸县任挂职副县长和扶贫工作队副总队长、云南中烟驻施甸工作组组长。他刚到施甸半个月,就跑遍了云南中烟资金投入帮扶的摆榔、木老元、姚关、酒房4个乡镇的11个项目村、近百个项目点,全面了解掌握中烟挂钩帮扶施甸的脱贫攻坚情况。

  真情倾注 真心帮扶

  “把群众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放在心上,群众也会把我们放在心上。”驻村期间,工作队员们真情倾注,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想尽办法纾解困难,创新方法引导群众。

  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职工周立辉于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到木老元乡任挂职副乡长,他在走村入户中了解到,木老元村四十出头的李二嫂因常年从事体力劳动,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大腿神经,时常痛疼难忍,无法下地干活。“没希望了,县医院也住过,市医院也医过,医不好呀。你们帮助我们修房子、修学校,眼看好日子就要过上了,我却过不上了。”李二嫂的绝望,让周立辉心如刀绞。经向相关领导汇报后,周立辉开车拉着李二嫂到大理做了手术。回去后,李二嫂慢慢恢复了健康。在山区,像李二嫂这样的情况很多,陆续出现了祁大嫂、段大哥、阿兄弟等,周立辉都力所能及地带他们去治疗,解除疾病困苦。

  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职工刘子宇于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被选派到摆榔乡大中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有一天,听村支书说村里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受伤的是云南中烟帮扶农户张国忠的儿子,所幸救治及时,正在家恢复。得知情况后,刘子宇带着大家第一时间去看望他。“在村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前往。虽然他家扩大了养殖规模,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孩子的打工收入依旧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刚到家里,只见张大叔一脸愁容,眉头紧锁。经工作组商量,我们决定对张国忠家从助医、助产、助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更加精准帮扶。听到这些,张大叔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那张笑脸,是我参与扶贫工作以来难忘的瞬间之一。”刘子宇说。

  “抛家舍业来到这里,就要不负青山不负自己。”2019年7月,大理卷烟厂职工杨国荣到木老元乡木老元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那时,村民们已搬进了新居,道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已通水电。但是,改变生活习惯、转变思维方式、培养文明意识,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近一年来,杨国荣与村民同吃同住、帮村民解忧解困,手把手教村民叠被子、洗锅碗、洗杯子、整理衣柜、摆放物品、装饰房屋。如今,通过村民大会、挨家走访、围桌夜话等多渠道宣传,村民们观望、依赖、等靠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产业发展 振兴乡村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找准办法最管用。

  布朗群众不脱贫,工作队员就不脱钩。两年多来,工作队员们通过深入布朗山乡的沟沟坎坎、村村寨寨,确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于是,引进企业进来看、带着村民出去走、排除万难落项目,成了他们千方百计必须要办的头等大事。

  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职工金燚被派驻到摆榔乡,变“输血”为“造血”,金燚经过多轮入户走访、实地调研,最终制定年度精准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以保证群众利益为主,不盲目决定合作方,不论最终谁来牵头带动养殖,必须保证每年不低于5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必须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养殖小区每年收益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经过多次、多轮洽谈,最终由摆榔伟茂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带动养殖。根据摆榔乡实际情况,又经过实地论证,推广了大中村模式,摆榔社区特种养殖项目由施甸县香堂人家豪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带动养殖,鸡茨村大平地竹鼠养殖小区建设项目由施甸县军腾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带动养殖,确保村集体增加了收入的同时,农户按协议拿到了入股分红,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

  “一定要帮助村民把积压的鸡蛋及生猪卖出去,帮助大家解决眼下的困境。”受疫情影响,云南中烟出资在当地建设的精准帮扶项目,木龙源养鸡场及木老元养猪场因销售渠道封闭,导致滞销。看着布朗族群众无助的眼神,张敏杰带领工作队分析研判。他及时向公司汇报,积极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抓紧联系昆明、大理等地的客户,终于将一车车农特产品卖了出去。

  云南中烟物资集团职工程浩于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被派驻到木老元乡木老元村。“下到基层、住在村里,和老百姓一起生活,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他说,为了带动村民走上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的道路,2016年3月29日,云南中烟为水沟脚村民发放杂交母猪。为了这个项目能落到实处,提高村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他们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符合标准、品质纯正的种猪打上耳标,并做好疫苗接种,在运输途中小心呵护,只为能给乡亲们一头健健康康的生猪。当小货车开进了水沟脚村时,村民们幸福的笑脸如同玫瑰花一样鲜艳。“这是产业的依托、致富的希望。”程浩说。

  坚守初心 不胜不归

  连绵的群山、蜿蜒的道路,挡不住他们前行的脚步;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阻不了他们倾情帮扶的信念。

  妻子车祸刚做完手术,面对疫情,他带着“若有战、召必回”的信念回到山乡;做完肿瘤切除手术刚拆完线的第二天,他就开车直奔布朗山寨;在昆明休假和养病期间,也要逮住机会为乡亲们的农特产品跑销路、卖产品;除了工作的苦,“抛家舍业”的酸,他为布朗群众开启了新生活的甜……

  “扶贫之地贫瘠而穷困,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必定会为木老元的脱贫致富尽心尽力。”2018年2月,云南中烟物资集团职工李梓龙到木老元乡木老元村驻村的第一天,就在扶贫日记中写道。

  2017年8月,在那片曾经被叫做“烂坝”的山坡上,建成了美丽家园“吾巴拓”,62户布朗族群众乔迁新居,几代人的梦想,一朝梦圆。这一幕,云南中烟物资集团职工张迪至今记得。他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到木老元乡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有这样一户人家,原住在20多公里外的大地村,那里也有一个建设规模更大、房屋坐向更好的易地扶贫搬迁点,是全乡4个搬迁点中最好的一个,可他还要举家搬迁至吾巴拓村。我问他为何,他说,这里靠近在建的云南中烟教育园区,能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张迪说,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正是他们坚守的意义。

  “没钱,不干。”2018年下半年,木老元村大寨子小组祁有成买了东风车后,觉得经济压力特别大,不愿进行房屋改造、翻新重建。李梓龙每次找他谈话,他要么是避而不见、要么是不为所动。“整族帮扶,就是不能有一个人掉队。”带着这样的信念,李梓龙一次又一次上门劝说,先后跑了不下10次,说政策、说帮扶、说未来。终于,祁有成慢慢打开心结,对李梓龙建立信任。现在,他家改建成一个带院子的两层楼,厨房、卫生间、储物间一应俱全,宽敞舒适。

  “布朗族群众的笑颜,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褒奖。”扶贫队员们说,他们将用真心、真情、真爱,真心实意、真金白银,扎根布朗山,决战贫穷地。

  记者 浦美玲 李建国 杨艳鹏 党晓培/文 陈飞 普建彬/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