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绿”推林长制 绿水青山看保山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3-10-24 17:41:56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2020年,云南省保山市森林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湿地保护率分别达61.66%、1.31亿立方米、80%和53.09%;建立自然保护地14个,总面积237.43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3%……”一组组数据亮出保山市资源保护硬核成绩单,一项项来之不易的林长制工作成效擦亮了保山“绿水青山”生态底色。

  保山市是云南省重点林草区之一,也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富聚的区域之一。全市林地面积达1979.46万亩,占到全省林地面积的5.27%,近年来,保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凝心聚“绿”实施“五绿”行动,以“林长制”为牵引推动实现“林长治”,全面推行林长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保山市在2022年度林长制省级考评中获第6名。

  扩面提质“增绿”,厚植生态底色。保山市严格落实《保山市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围绕“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见缝插绿、应绿尽绿”思路,依托生态修复工程造林项目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推进城镇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域林湿化、村镇林果化、地域全绿化、国土生态化为重点,抓实城乡绿化美化,持续实施山头戴“绿帽”、山腰披“绿衣”、山脚穿“绿靴”的生态修复工程,增绿扩面提质,厚植生态底色。“十四五”以来,完成营造林47.6万亩,全民义务植树900万株。翻开全市“绿色荣誉榜”:2018年,保山市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腾冲市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19年,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善洲林场)荣膺“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腾冲市的玛御谷温泉小镇、火山热海、北海湿地入选“国家级森林康养建设基地或试点基地”;2022年隆阳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区”;目前全市301个村被命名为国家(省级)森林乡村等。

  多点发力“护绿”,护航生态安全。全市聚焦“两定一巡一督”,各级各部门多点发力推进生态安全保护,“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工作格局形成。定“红线”护绿,即为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和落实生态空间管控边界,根据《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及有关政策、法规等要求,按性质不变、功能不降、面积不减原则,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697.19万亩,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安全保护屏障更加稳固,让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更有保障。定“责任(区)”护绿,即制发《保山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等。全市设四级林长1942名,划定林长责任区2574个,建立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护绿”体系,明确和细化各级林长职责、任务,以“制”定“责”。以“巡”护绿,即出台市、县级林长巡林工作制度、巡林工作方案及护林员巡护制度等,推行“一长四员三队”林长制升级版,以“巡”促“防”,从源头上提升“护绿”质效,全市共选聘护林员、专管员、自主管理员18967名,做到守林有责、护林担责、管林尽责,实现林草资源管理全覆盖。以“监督”护绿,即适时开展督察,把督察工作贯穿于林长制工作全过程,达到以“督”促“干”的效果。2021年以来,市、县级共开展督查活动近30次。

  健全制度“管绿”,强化生态保护。市、县级林长制配套制度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并有效运行,做到上下无缝对接、点面全盘推进,形成“三制”管绿责任链条。推行责任管理制度,即全面落实市、县级林长制会议、林长巡林、林长制督察、信息工作、部门协作、考评办法等6项配套制度和“林长+森林警长”“林长+检察长”等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压实责任,做到区块结合、点面联动,全面推进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工作,林长分级挂包到县(市、区)、乡镇、保护区及林场,做到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推行责任清单制,建立并认真落实“五个清单”,即市、县级林长任务清单、年度推动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林长巡林发现问题清单、林长制工作督察发现问题清单、协作部门(单位)林长制重点任务清单,以“清单”细化任务。建立重点工作情况通报、督办、提醒和林长提示单(函)机制,推动“清单”责任落实。推行协同联动制,即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市林长办、市委宣传部联合制发了《保山市林长制工作宣传工作方案》;市林草局、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办案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有序有效运行;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参与,联合推动绿美保山建设。变单一部门唱“独角戏”为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合唱”,为全市保护发展林草资源提供有力保障,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壮大产业“用绿”,释放生态红利。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重点走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集体林权改革”绿色协调发展之路,走实生态产业“活绿”一盘棋,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截至2022年,全市核桃、油茶、澳洲坚果、糯橄榄的发展规模分别达460万亩、25万亩、35.52万亩和17.32万亩,产值分别达28.43亿元、0.6857亿元、3.5亿元和0.248亿元。如龙陵县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石斛生态产业发展模式,2022年全县石斛种植规模达3.9万亩,采收鲜条9000吨,龙陵县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紫皮石斛基地县,辐射带动当地6.2万人(全县近1/4的人口)在石斛产业上获利;龙陵县勐糯镇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生态经济兼容的褚橙产业10238亩,推行“党总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联结发展模式,形成“一地生五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出售农家肥得“增值金”、产业提成有“集体金”、产业利润有“反哺金”)和一业出四效(区域发展带动强、生态功能作用显、示范引领见成效、辐射带动效果好)的生态发展新格局。2022年共向群众兑付租金1548万元,345户1582人群众“闲”在家里就能收租金;实现务工收入715余万元,惠及826名临时工;5年来,群众获得售卖牛粪等有机肥收入208万元;带动村级集体增加收入23万元;出租地农户获得土地面积补助反哺195万元。为当地褚橙生态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探索推行“党总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联结发展,构建起“一租二包三分红”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土地三权分离,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就业有出路、收入有来处的共同富裕新路子。基地按照“周期流转金递增”方式支付租金,目前已流转土地10238亩,共向群众兑付租金1548万元,惠及345户1582人。

  融合发展“活绿”,用活生态资源。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优化生态产业发展格局,用好走活“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一盘棋,念活“山”字经,做实“绿”文章,在林下“淘金”,在地上“掘金”。以巩固林业传统生态产业、壮大林业新兴生态产业为发力点,不断丰富生态产品价值、提升生态产品质量。培育和打造种植、生产、加工等林业龙头企业,聚力打造集标准种植、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运营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全产业链条。围绕“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要求,依托“公司(合作)+基地+农户+互联网”发展模式,深挖林业生态产品线上、线下市场潜力,做实产品“延链”文章,做优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用绿色助农增收致富,以产业生态化奠定乡村振兴“绿色底蕴”,以生态产业化打造乡村振兴“绿色银行”,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2022年全市林业一二三产业实现产值239.93亿元。(郁云江 杨永顺 张子浩 赵霁云)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排名全省第8位;产业投资增长21.8%,占比达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排名全省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排名全省第8位

2024年02月28日 15:26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