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冬谷飘香乡愁浓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1-11-04 15:36:46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我们这个地方叫旧寨,祖祖辈辈都种植冬谷,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属于纯生态的,产量虽然低,但品质好。”昌宁县勐统镇小勐统社区下芒德村民小组村民茶袁国,满头大汗却满脸笑容。

  茶袁国说的旧寨田,其实就是一个小山洼子。两山一水间, 30多亩水田呈梯田状分布。秋末冬初,种植在田里的冬谷刚刚成熟,一眼望去,金黄的稻浪随着山洼起起伏伏,在绿色山间格外显眼。

  冬谷成熟了,村民们相互帮忙打谷子,不用收割机,也不用打谷机,纯手工收割,纯手工脱粒,打谷子的“嘣嘣”声和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洼子里最美的交响乐。茶袁国家有两亩多,今天,左邻右舍的10多个村民正在田里忙着帮茶袁国家收割冬谷,可以收获冬谷500公斤左右。

  “我们种这个冬谷,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吃到纯生态的米,另一方面也是种一种传统、一种乡愁。”茶袁国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热情地聊着。冬谷当地的一种传统品种,种植历史延续至今至少几百年,过去当地有钱人家和长寿老人都吃冬谷米。这种水稻品种,生育期比较长,比一般的稻谷晚熟50多天,要到秋末冬初的时候才成熟,因此当地人就叫它为冬谷。

  “我们这个冬谷米,当年可是贡米呢。” 茶袁国自豪地说,冬谷种植最多的时期是明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代中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勐统冬谷米一直被当时的湾甸土司府作为地方名特产品上贡朝廷,成为“贡米”。

  资料记载:冬谷又分大冬谷和小冬谷,小冬谷米粒更细小,香味更浓郁。其特点是稻秆较高,最高可达1.4米,谷壳赤色,米粒细小呈蜡黄色,生米有清香,煮熟后香味浓而持久,食之润滑可口,回味悠长。

  “我们的这个冬谷,就是谷树高,好的时候要有一人多高,今年因为前期干旱少雨长势不好,但也跟我们一般的人差不多一样高。而且,这个冬谷对田的要求相当高,不耐肥,不能施用化肥农药,如果用了就会‘糠’,就算能收得一点也吃不成,可以说是一种纯生态的产品。因为我们这个田本身就是冷箐田,又不施化肥农药,所以现在还有很多马头鱼,马头鱼跟冬谷米可是我们这里最有名的特产呢!”与茶袁国一起收割水稻的一位村民一边侃侃而谈,一边盯着田里的动静抓起了一条马头鱼。

  小勐统社区所在的勐统坝海拔在1010米至2175米之间,年均降雨量1361毫米,气候立体,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多种经营,素有“鱼米之乡”“白鹭之乡”“甜龙竹之乡”的美称,“冬谷米饭鱼氽汤”一直是勐统的特色美食,承载着许多人的乡愁记忆。看到这样纯手工收割冬谷的情景,许多人都会想起儿时收稻捉鱼的场面,还有香喷喷的冬谷米饭和酸爽可口的鱼氽汤。

  “过去为了吃饱肚子,虽然冬谷单产低,但不得不种植。如今虽然生活好了,可有的人还是愿意种植冬谷,就是为了吃上祖祖辈辈吃下来的这口米。”正如茶袁国所说,就是“祖祖辈辈”的种植和坚持,冬谷才得以保存和延续。也正是“祖祖辈辈”的坚持,昌宁的物种多样性才得以保存。

  “小勐统社区现在种植冬谷50多亩,这个坝区是种植30多亩,冬谷米品质好,重要的是原生态,虽然产量低,但是还是能增加百姓的一部分收入。它主要用于春节过年舂粑粑,是相当好的食材,还有就是零散售卖,现在的价格是13元1市斤,原来价格高的时候到20多元1市斤。”小勐统社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张江介绍,小勐统社区2020年经济总收入80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16元,许多过上了好日子的农民又拾起了传统,冬谷米在这里重新焕发出了“青春”。

  “我们准备把种子留好,尽量打造一个原生态种植基地。” 张江说,社区将引导村民合理布局产业,在适宜的农田逐步恢复冬谷种植,打造特色“冬谷米”品牌,用栽秧声、割稻声、打谷声、舂粑粑声和群众的欢笑声,留住一份乡愁、一份宁静。(吴再忠 字竟春 施应发 张忠海 李倩)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