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生“金”——保山做好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让“绿色颜值”变“富民价值”

来源:保山日报 李洪才 2021-05-13 15:20:5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在中国众多名山中,高黎贡山并非佼佼者。但论生态价值,高黎贡山世界瞩目。

  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高黎贡山串起其中3个: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地区。这条山脉在狭小的区域内,集中分布着我国约17%的高等植物、约30%的哺乳动物和35%以上的鸟类,素有“生命避难所”“世界物种基因库”等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

  高黎贡山是祖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也是观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窗口。近年来,保山严格按照“保护、持续、发展”三大功能定位,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住国家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高黎贡山“绿色颜值”变“富民价值”。

  “伐木工”变为“护林员”

  身穿迷彩服,背上背包、干粮和观测镜,李国恒又一次钻进了高黎贡山的丛林里。

  李国恒是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百花岭站的一名普通护林员,在高黎贡山护林员队伍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他常说:“青春是美好的,能有绿色伴着的青春更是美好的。”

  自从2006年成为一名护林员,李国恒与大山的关系发生了根深蒂固的改变,从一名索取者变成了一位“守护神”。“以前为了谋生,村民上山砍树;现在不一样了,树是老百姓的宝。”李国恒说。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与山林鸟兽为友,这是李国恒8年来的工作常态。李国恒说:“看好这片山,等于守护着一座幸福靠山,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绿色家园。”

  高黎贡山保山段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面积为81621公顷(隆阳39220公顷,腾冲42401公顷),占整个高黎贡山保护区40.52万公顷的五分之一,其中核心区面积40032公顷,实验区面积41589公顷。

  近年来,保山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持续、发展”三大功能定位,坚持以“协调人与生物圈,保护生命共同体”为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断加大保护区投入,全面健康有序地开展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发展、生态旅游、外来物种监测、科普宣教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有效地提升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生态效益价值,巩固了生物生态安全。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放下砍刀,成为高黎贡山的守护者,村民们深切地体会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黎贡山森林覆盖率从1983年的86.3%提升到现在的93.7%,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野生动物栖息范围不断扩大,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多。统计显示,1980年以来,高黎贡山共发现动植物新种620多种。

  “打鸟狩猎”变为“护鸟富民”

  一阵“咔咔咔”的快门声过后,几名来自广东的游客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你看,这只是血雀,这只是长尾阔嘴鸟,这只是蓝喉太阳鸟……”他们边聊边感慨,“百花岭不愧是五星级观鸟圣地。”

  如今,这一幕在百花岭十分常见。隆阳区潞江镇百花岭村,地处高黎贡山东麓,这里生态环境优越,鸟类资源丰富,已记录到鸟类520多种,被称为“五星级观鸟圣地”。

  20世纪末,百花岭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世代居住在山里的村民们沿袭着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打鸟狩猎等破坏生物生态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扭转这种“坐吃山空”的流弊,1983年,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开启了“抢救式”保护管理模式。1995年12月,在保护区的牵头下,百花岭村成立了中国首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从此开启了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路径。

  “协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带头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示范种植咖啡、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发展观鸟旅游……逐步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功之路。”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理事长侯兴忠说。

  近年来,百花岭的观鸟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建起规范化鸟类观测点23个,鸟导64名,有农家客栈25户,年均接待观鸟人数5万人次以上。百花岭村党总支书记封再标说,观鸟游带火了餐饮、民宿、向导、背包服务和交通运输等行业,2020年给村民增收1000多万元。

  享受到保护生态带来的红利,百花岭村民的观念从“打鸟狩猎”转变为“护鸟富民”。“保护高黎贡山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现在我们村再也没有人打鸟了,人人都爱鸟护鸟。”鸟导侯体国说。

  “过去村子周围都是光秃秃的,地薄人穷,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封再标说,如今的百花岭村,山上可观鸟、可徒步、可泡温泉,山下有柑橘、有芒果、有咖啡,现在到处山清水秀,老百姓的腰包也像山林一样丰盛起来。去年,百花岭村村民人均收入12680元。

  “绿色颜值”变为“富民价值”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山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生“金”,让“绿色颜值”变“富民价值”。

  走进高黎贡山茶博园,处处生机勃勃。“这是我们的生物多样性茶园,上层是水冬瓜覆阴树,中层是乔木型古树茶,下层是生态茶树,底层是杂草绿肥,整个茶园是一个立体生态群落结构和复合生态系统。”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亚忠兴致勃勃地说。

  “打造生物多样性的复合生态茶园,是高黎贡山带给我的智慧。”陈亚忠说。“高黎贡山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腾冲人,这座大山就是我们的保护神。”如今,陈亚忠已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围向村民认养保护了3万多棵古茶树。同时,该公司还辐射带动茶园8万多亩,带动3万多农户10万多人增收致富。绿色,既是看得见的高颜值,更是老百姓摸得着的获得感。

  关于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腾冲人有个形象地说法:一屁股坐倒三棵中草药。近年来,腾冲市依托高黎贡山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健康医药产业,中药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腾冲中药材种植(养殖)面积达20万亩(含香料作物),主要有银杏、红豆杉、重楼、前胡、何首乌等64个品种,种植规模达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共65个,百亩以上连片种植的基地共375个。全年中药材产量达10000多吨,农业产值超10亿元,工业产值7亿多元。

  近年来,保山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周边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活动,结合生产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分别发展核桃89万亩、澳洲坚果18万亩、油茶30万亩、草果12万亩、糯橄榄15.03万亩、咖啡20万亩、石斛100万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00元。

  此外,保山还在高黎贡山区域建成4个生态旅游景区,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观光观鸟、自然教育和科考探险等游客14万余人次,群众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多元。

  “让生态红利落到每户百姓的口袋里,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富民,依靠改革创新建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保山的探索实践再次印证了总书记讲的一个道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