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边境前沿辐射中心(中)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11-28 11:22:1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

    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边境前沿辐射中心(中)

    ——试论隆阳区在“一带一路”中的历史定位与现实选择

  保山人”的文化心理分析

  隆阳区的人口来源历史是江南军民徙民戌边的历史。隆阳区山雄水险,历史以来孤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山川阻隔,远离中原内地地区,军队人员物资在古代调运极为艰难。因此,汉行军屯,明兴军屯民屯,从江南迁徙大量精锐军队和工匠商户、汉族移民充实边疆,巩固边防,在保山坝区设立了一系列的“卫”、“所”、“营”、“屯”、“关”、“卡”、“哨”,“司”,屯兵、屯粮、屯田、戍边。军户男丁,战时为兵,平时为民;民户百姓,男务耕作,女务织绩,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在祖国西南大棋局上做活了一个“棋眼”,其主要职责是安抚西南、拱卫内地。

  同时,隆阳区的文化历史是中原内地文化与边地民族文化、异域外地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交融汇合的历史。文化有特色,文明无优劣。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早期人类迁徙的地理路线与后来民族迁徙的地理路线与文明传播的地理路线大体是重合一致的。有学者认为,人类文明是由非洲起源,沿着喜马拉雅——横断山脉这条自然地理路线,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再自南向北、自东向西迁徙传播的。坐落在横断山脉中心腹地的保山古城,自然就成了民族文明迁徙传播的重要节点城市。在这里,汉族聚居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格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汉族文化的包容性,构成了隆阳文化的丰富性;同时,外来文化的差异性,又赋予了隆阳文化的国际性;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藏传佛教文化在这里交汇,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在这里交融,使隆阳文化具有天然的多样性,总体呈现边地民族地区的汉族文化发达地区和中原汉族文化的边缘末梢地区的文化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保山人既是“少数民族的多数”,又是“多数民族中的少数”,既包含保山市内的保山人,也包含保山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保山人。保山人既坚守中原内地风俗文化传统,中原汉族文化根深叶茂,同时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包容宽容和吸收各种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里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也保存完整、丰富灿烂;西风东渐,隆阳得风气之先;东桑西移,隆阳居国门之端。于是,内地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和本地文化、本地技艺的深度融合,汉族移民和原地居民的交流交往,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与祖国内陆地区的丝路商旅、商品的互通有无,就催生了一个西南边地开放城市、军民融合发展城市——西南门户重镇保山。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隆阳发展的优势在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军事战略地位重要,经济资源禀赋独特,民间贸易源远流长,地理中心天成地就,自然物产丰富多样。可以说,无“路”无保山,无“边”无保山,无“贸”无保山,无“商”无保山。由于长期以来,保山在国家政权统一大局中的政治、军事地位远胜于保山隆阳对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大局的需要,保山隆阳为澜沧江以西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郡、府、卫、司驻节之地,“政令必出自永昌”,“西南每有战事,必累及永昌”。从汉到清,从“永昌郡”到“永昌府”,保山历代治理者都是采取“守势为主,攻势为辅”的战略,奉行“实边”为本、“羁縻”为务、“农桑”为要、“安抚”为重、“睦邻”为上的治理对策,所以,隆阳历史上虽兵火战乱匪患不断,且常常都上升到了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大局的层面,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哀牢内附、沐英西征、大西军李定国西撤、永历帝西逃、回汉相争、滇西抗战等都是震惊朝野、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隆阳人民牺牲付出巨大,民生经济备受摧残。但随着大军西进,内地商贾云集,东部发达地区先进文化技术和进步思想理念涌入,大乱大治之后,隆阳经济社会总会出现一段繁荣发展的安宁辉煌,形成了哀牢内附、永昌设郡、明清移民、民国首倡、滇西抗战等几个历史发展高潮,不断推动保山隆阳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同时,保山隆阳虽然开发历史较早,但开发程度不深,总体上仍然属于欠发达、发展中地区,“好像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发展的选择空间较大,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从自然地理的定位来看,历史上的保山隆阳关山万里,远离内地,周边藩司林立,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众多,路虽通而不畅,货虽输而不足,有山河之壮而无舟楫之利,有镇守之绩而无开拓之功。其间兵火战乱匪患不断,医疗教育科技工商交通水利条件皆极为落后,属于极为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闭保守的农业自然经济结构类型和镇守西南边远地区的前沿边关重镇,属于典型的军事缓冲地区、政治缓和地区、经济缓存地区、文化交汇地区、民族交融地区、社会复杂地区、发展缓慢地区。进入民国,“滇缅公路”开通,保山机场建成,“驼峰航线”开辟,怒江浴血,滇西反攻,中国军队远征印缅,聚歼日寇,“中印公路”打通,“滇缅公路生命线”打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昆畹公路”、“杭瑞高速”、“腾密公路”、“中缅油气管道”开通,保山轻工业、手工业、边贸业、矿电业、制造业飞速发展,保山才真正开启融入现代国际社会生活、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融合开放发展的大棋局。

  从共同心理文化的结构来看,隆阳区总体上民族和睦、文化和美、社会和谐。但由于域内族群众多,移民来源众多,山川河流众多,保山文化心理特征总体上仍然处于“偏狭脆弱”“封闭保守”的松散结构状态。“峡谷意识”、“盆地意识”、“围栏圈域意识”、“宗族家族意识”“族群意识”“山头意识”“本土意识”根深蒂固,民族与民族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都有一条“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隐形防线”。“保山人”既被居住生活在保山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作为共同的居住地来认同,又被他们按照各自所在的县域、乡域、族属进一步分解细化为“腾冲人”、“施甸人”、“龙陵人”、“昌宁人”、“蒲缥人”、“瓦房人”、“瓦窑人”、“板桥人”、“丙麻人”、“西联人”、“固东人”、“象达人”、“镇安人”、“耇街人”、“柯街人”、“由旺人”、“姚关人”、“汉人”、“彝人”、“傣人”、“苗人”、“回人”“傈僳人”、“景颇人”、“德昂人”等等来特别加以区分。即使在保山坝区,居住在保山城里的“城里人”自以为他们是“保山人”,而居住在城外的“乡下人”则属于保山其他地方的人。相互之间,既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也有彼此的心理排斥,既有包容的开放胸怀,也有排外的封闭思想。不同民族相互居处上明显表现出“你远我一丈,我离你一里”的分散防范格局,来自江南的汉族移民世世代代在内心深处一直怀念着他们再也回不去的江南故乡,在风俗上表现为“士奋诗书,民知礼仪。男业耕作,女务织绩”,在性格上表现为“勤慎似楚蜀、慷慨似燕赵、宕逸似吴越”的一种多“源”文化的聚合,形散神离,族属分离,貌合神离。(张春国)

责任编辑:张杨军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