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龙陵:“移”出来的幸福生活

来源:人民网 雷 华 2019-08-27 13:17:4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微信图片_20190821153625

  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新房,一条条通户的硬化路,一块块各展俏姿的草坪、花圃……这是笔者在龙陵县移民新村看到的新景象。

  2016年伊始,龙陵县实施了总投资14.3亿元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界定了42个移民安置点,安置移民3259户13630人。截至2018年末,移民已全部入住,实现了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不搬迁,永远睡不了安稳觉”

  盛夏时节,走在龙山镇杨梅山村放马场移民新村整洁宽敞的村道上,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一幅诗情画意的美景。“在老家时,每到雨季都担心山体滑坡,冲毁住房,成天提心吊胆,不搬迁,永远睡不了安稳觉。但是故乡难舍,家园难离,我真的是不愿搬走哇。”移民段朝兴年过80的老父亲说。“以前是父亲最纠结和抵触,现在他嘴里虽然还念叨着老屋,可心里早就认可了搬迁。在老家时,父亲总是腰疼,只能山上找点草药或找村医开点止疼药,因为下山看病实在不方便。搬到放马场紧挨村委会,到县城只有5公里,看病购物卖点农特产品都方便了,还是搬下来好。”段朝兴说。

  移民搬迁前,村里的贫困户大多环山而居,居住在土(坯)木结构的危屋里,每逢下雨,山体随时可能垮塌。行路难。一条简易公路晴通雨阻,进入雨季农特产品运不出去,只有人背马驮。饮水难。很多人家用水要到一公里外的水塘挑水,地形险恶路难行,对缺劳力户困难更大。

  放马场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集中安置了有山体滑坡危险的何家寨、秧草洼自然村104户4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351人,整体搬迁到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放马场定居定耕。水、电、路、网、排污管道、污水处理氧化池、文体活动场等公益设施由政府统建,每户宅基地159平方米,砖混、砖木两种房屋结构,一户一院一正一厢一卫户型,同时规划了养殖小区给移民户发展养殖业,实现人畜分离。工程于2016年12月开工建设,去年末,移民户全部入住。

  “我家这栋砖木结构的楼房和砖混结构的厢房除政府补助资金外,自筹了8万多元就建成了,木料是自留山上砍的,节省了不少钱呢。修建了卫生间,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添置了新款家用电器和摩托车,好日子刚开始哩。”村民段家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如今,他们对未来有了新的规划。“现在来杨梅山游玩的人多了,咱瞄准游客的后备箱,种植了80多棵椿头苞、香椿、刷把菜,在林间养殖70多只土鸡、10多头黄山羊,每到野菜上市时节,城里人到我家买野菜、土鸡,我在家就把钱赚了。儿子儿媳到县城开了一家早餐店收入不错,正准备扩大经营呢。”

  杨梅山村“两委”实施了组有一个主导产业、户有一个致富门路、劳动力掌握一门致富技能的“三个一”工程,实现“一户农户一群畜、一座万元山、一个经济园、一个劳动力在外务工”的目标,使群众种地有“奔头”、务工有“靠山”、收入有“来路”,挣得到钞票,看得到希望。

“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去年9月,唐双凤一家搬进盼望已久的新家——碧寨乡澡塘移民新村占地170平米的新房,明亮的客厅,宽敞的小院,干净的居住环境,让唐双凤夫妇笑得合不拢嘴。

  唐双凤的老家梨树寨是出了名的穷山村,距碧寨坝8公里,只有一条简易公路与山外相连。寨里30多户人家,有的住在半山腰上,有的住在山洼里。唐双凤家此前就住在半山腰,全寨搬迁到澡塘新村。唐双凤一家4口人,丈夫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大儿子上初二住校,小女儿从小就瘫痪,每隔几天就要到乡卫生院看病拿药。“在山里住的时候,山路难走,雨天泥裹脚,晴天土磕脚,背着女儿下山看病,出去一趟都很难。现在新村就在集镇边看病就医方便了,我女儿的家庭签约医生按时送医上门,咱赶上了好世道。”

  从偏僻闭塞的小山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移民新村,从土坯房住进砖木、钢混结构的小宅院,仿佛在一夜之间,这个小山村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笔者走进移民廖连发家里,一家人正围着看电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彩电、音响、冰箱、电炊具等一应俱全,环院绕宅的绿化树生机盎然。“真是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还能住进这样的新房,政府对我们真是太好了。”廖连发的母亲说,家里原先5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老屋里,晴天进风,雨天漏雨,担惊受怕的不得安稳。种的是玉米、洋芋,一年只有半年粮,日子过得辛苦。现在老人和孩子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儿子儿媳开办了铁艺作坊,自己和老伴租了5亩地种粮食、香料烟和无筋豆,全家年收入达10多万元。

  为了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龙陵县各移民安置点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富余劳动力创业能力等培训,着力提高群众发展能力,依靠科技增强致富能力。两年来,共举办“种养加”、电商、餐饮等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班1800余场次,培训农(移)民2.2万余人次,获证率达95%。

  麦子坪村移民余金朝在政府资助下在滨冮小镇移民安置点购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地板、墙面、卫生间装修精致,添置了液晶彩电、音响、沙发等,与城里人的生活并无两样。年过60的余金朝和儿子分别参加了养羊、铁艺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班,结业后老余当上了“羊倌”,养殖黄山羊40多只,儿子从事铁艺加工制作钢架房,儿媳到集市摆了个凉粉摊,老伴打理家务接送上小学的两个孙子,人人有事干,家庭收入稳定。“党的政策好,更要加把劲,把日子过得更好。”余金朝信心满满地说。

“新家园里团结共融奔小康”

  宁馨小区是勐糯镇实施的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程,将居住环境恶劣的从岗、沟心寨两村的340户1283人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规划区定居定耕,享受集镇资源。移民依托集镇发展种养加工商贸业,有了稳定的收入。

  “我叫赵明玉,今年65岁了,老家在刺竹洼。”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明玉说:“原来在山上,出门便爬坡,吃粮靠肩驮。过的是种粮为饱肚,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巴钱的日子。住地分散,除了家里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每天晚上天一黑就上床睡觉,那种日子真的是难熬。”

  赵明玉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在政府扶持下购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单元房,儿子儿媳在一家民营企业打工有了稳定的收入,两个孙子上小学,自己每月有几十元的养老金,儿孙孝顺,家庭和睦。小区负责人陈满贵介绍,宁馨小区的移民户主要来自勐糯镇的两个村,还有平达、碧寨、镇安等乡镇迁入的。大家民主选举了楼道长,制定了居民公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和居民议事会,参与小区民主管理;成立了30多人的业余文体活动队,坚持长年开展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在小区开通了“6995”十户联防、QQ群、微信群,一个个闪动的头像、一句句温暖的网络问候语悄然融入普通居民家,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每年中秋节和春节,以住宅楼为单位出文艺节目,小区牵头开展联欢活动,促进了移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责任编辑:张杨军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