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作,生活垃圾“零填埋”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24-01-09 17:01:2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如今,这座有着352万人口的沿黄城市,已然进入生活垃圾“零填埋”时代。

  2023年11月2日,焦作静脉产业园东部园区 (姚全胜/摄)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少城市遭遇“垃圾围城”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人口规模庞大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速度超过处置能力,最终不得不一埋了之。河南省焦作市也曾长期被垃圾处置问题困扰。

  为破解这一难题,焦作市坚持从源头着手,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投资兴建静脉产业园,着力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系统提升城市垃圾处置能力。如今,这座有着352万人口的沿黄城市,已然进入生活垃圾“零填埋”时代。

  生活垃圾不再填埋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面积4071平方公里,下辖6县(市)4区和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12月10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了位于焦作市修武县的焦作市静脉产业园东部园区。时值中午,蓝天之下,以白为主色调的设施建筑尤为醒目。园区主体建筑层次分明,景观湖中的倒影,与湖底锦鲤、岸边的彩色步道,共同构成一幅生态“水彩画”。

  然而,这幅“水彩画”之下,却曾经是一座臭气熏天的垃圾填埋场。

  工作人员介绍,很早以前,这里是几个取土烧砖后留下的大深坑,2007年前后被改建成垃圾填埋场,焦作市城区以及修武、武陟两个县的生活垃圾全都运到这里填埋,直到2022年,静脉产业园东部园区正式投用后才停止了垃圾填埋。

  静脉产业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指运用先进技术将低价值固体废弃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如同静脉血管将二氧化碳等代谢物质含量较多的血液送回心脏再循环。

  随着静脉产业园的建成投用,焦作市6座垃圾填埋场相继封场停用。2022年,焦作市全年产生生活垃圾102万吨,总量是2016年的两倍。堆积起来如小山一样高的垃圾,在停止填埋后又去了哪里?

  “分类后的垃圾,一部分进入回收利用的流程,剩下的运往静脉产业园焚烧发电和综合处置。”焦作市城市管理局总工程师赵江涛介绍,焦作之所以能实现全面停止垃圾填埋,主要得益于垃圾分类的扎实推进和处置能力的系统提升,前端的分类不仅提升了回收利用率,也为后续处置减轻了压力。

  记者在焦作市解放区的教育小区、时代雅居小区等地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小区居民自觉将分类好的垃圾拿到集中投放点,按照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的分类投入相应容器,积攒的纸箱、塑料等可回收物还能兑换积分。

  赵江涛说,焦作城市管理局在全市118个居民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通过制定实施“定时定点投放和定人监督”的“三定一督”方案,把垃圾分类落实落细,持续提升废物回收利用率,最后把剩下的不可利用垃圾统一收运并集中处理。

  为满足垃圾终端处置需要,2022年6月,焦作市投资29亿元建成静脉产业园东、西两个园区。东部园区每年可以处置生活垃圾73万吨,发电2.6亿度,替代燃煤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万吨;西部园区每年可处置垃圾约55万吨。

  “园区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为主,目前是全国面积、产业门类都位居前列的静脉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园运营方焦作绿鑫城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克磊说。

  2023年11月2日,焦作静脉产业园东部园区垃圾焚烧发电厂中控室 (姚全胜/摄)

  变废为宝“吃干榨净”

  在垃圾焚烧车间的投料口,一车车生活垃圾正倒入池中备用。从中控室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两台焚烧炉的炉膛内大火熊熊燃烧。由此,锅炉产生的蒸汽推动发电机组高速运转,每天可发电60多万度。

  绿鑫城发有限公司生产部主任王辉介绍,发电用水来自焦作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园区自建有污水处理站,垃圾发酵产生的渗滤液以及园区里的生活污水在这里处理后进入锅炉循环使用。

  垃圾焚烧后留下35%左右的炉渣也被资源化利用。在下游的炉渣处理厂,设备先从炉渣中分拣出铜、铁、铝以及不锈钢等材料,同时还能得到少量的金银等贵金属。炉渣经粉碎和筛分后,用来制作免烧砖或路基材料。

  在垃圾焚烧资源化利用过程中,飞灰的产生量约占入炉垃圾的3%。在静脉产业园,烟气里的飞灰都被收集起来,在螯合稳定处理后,经环保检测合格,再运输到专用的飞灰填埋场处置。

  “业内一直在探索飞灰的再利用途径,如提取工业盐、作为沥青混凝土填料等,将来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后,预计飞灰也能得到妥善利用。”绿鑫城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游伟说,从焚烧发电到炉渣、飞灰综合利用,经过焚烧处理的垃圾被“吃干榨净”。

  餐厨废弃物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来源,焦作市城区每天可产生约100吨餐厨废弃物,其余各县(市)城区每天也会产生二三十吨。为妥善处理这些垃圾,静脉产业园投资1.1亿元建成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截至今年10月底,我们已处理2万多吨餐厨废弃物,每个月可以生产60吨航空用油原料和其他一些有价值的副产品。”该项目负责人张莹介绍,明年计划投资4850万元,新建厨余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置项目,预计每天可处置厨余垃圾100吨。

  协同守护绿水青山

  在静脉产业园东部园区,除了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处理设施,还建成投运了医疗废物和市政污泥处置项目,并且规划了电子垃圾拆解、废旧电动汽车和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园区各项目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共同营造绿色高效的发展生态。

  当前,静脉产业园正通过工艺改进和设施完善,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循环使用效率。垃圾焚烧产生的电能,驱动园区日常运转,发电过程产生的高温蒸汽用于危废灭菌,各个环节产生的废水集中处理后又用于垃圾处置……

  “在这里,交通、能源、水源、热力、污水处理以及车辆调度、信息化系统都一起共享,园区内不同项目协同合作、互相支持,以生动实践诠释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绿色环保理念。”胡克磊说,在曾经填埋垃圾的大坑上,已建成集固废处置、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固废产业发展新型园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目前,焦作市静脉产业园总体运转良好,但记者采访了解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隐忧。

  据静脉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填埋相比,焚烧发电环保优势明显,但成本也更高。焦作市生活垃圾采取卫生填埋处置时,依据有关部门2009年印发的成本核算办法,每天1000吨处理能力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每吨垃圾的处置成本费用为28.36元,这还不含折旧费以及分类、收集和运输成本,而转变为焚烧发电后,每吨处置单价是填埋的3倍多。

  垃圾处理方式升级了,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并没有变化。

  据业内人士介绍,多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多采取居民付费、政府补贴的方式。不少地方目前征收的卫生费标准依然是多年前制定的每户每月5元钱,不够覆盖垃圾处理成本,导致很多地方补贴压力不断增加,拖欠垃圾处理费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此外,目前收费制度也无法与垃圾分类充分接轨。

  为此,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邢明飞认为,可尽快探索实施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的垃圾处理费收费制度,减轻相关产业对补贴的依赖度,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焦作市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树亮表示,垃圾资源化利用是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未来将继续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助力循环经济产业不断壮大,进一步做好城市垃圾处置工作,守护好焦作的绿水青山。(《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牛少杰 编辑 高雪梅)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排名全省第8位;产业投资增长21.8%,占比达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排名全省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排名全省第8位

2024年02月28日 15:26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