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奔小康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1-10-11 09:30:5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傣族彝族乡,傣语音为“芒晃”,意为人口聚集、兴旺发达的地方,居住着彝、傣、傈僳、苗、白等20种少数民族32745人,各族群众在这片热土上世代守望相助,相互交融、互通互爱。199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近年来,芒宽乡党委、政府以跨州市移民搬迁为契机,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文化共融紧密结合,使其融入乡镇发展的内涵之中,形成了各民族兄弟间“大手牵小手”共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书写出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出满满幸福感。

  “冲”出高黎贡“移”跃跨千年

  芒宽乡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突出区域特色,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创建为统领,大力发展经济、打造亮点,开展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傈僳族阔时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多民族一家亲。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傈僳族群众友四华激动地说,多年来,因为山高路远,我们过着“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日子,居住在简陋的窝棚里,生病只能听天由命,有些娃娃没有落户,无法出行、无法读书,一直被困在大山里。

  2018年以前,在高黎贡山东麓保山辖区内海拔1200米至1500米的“二半山”一带,居住着一群怒江州籍傈僳族特殊群体。他们属于国家重点关注的“三区三州”贫困群体,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生产方式落后,是横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历史性课题。

  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深入了解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因地施策,将居住在高黎贡山中怒江州户籍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纳入隆阳区易地扶贫搬迁范围,在芒宽乡规划建设4个安置点,使671户3712人少数民族群众走出了深山、拆掉了窝棚、卸下了油灯、住上了新房。

  “现在好了,我们搬迁到了这里,住进了新房子,生病了也方便医,娃娃也全部上学了,还是党政策好啊!我们赶上好时代。”友四华说。

  为解决搬迁群众收入问题,芒宽乡成立劳务合作社,对18岁至50岁的贫困户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就地开发岗位,共组织1308名群众外出务工,提供了513个生态护林员和229个保洁公益性岗位,保障每一户贫困群众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真正实现了劳有所获、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促进了各族群众从思想认识上、生活习惯上、生产方式上、精神面貌上的“四个转变”,实现了少数民族从落后习俗到现代生活的“千年跨越”。

  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团结

  为了增强群众发展内生动力,芒宽乡积极打造生态绿色品牌,抓住“万头猪场、千头牛场、万亩柑橘、万亩特色经济林果、万亩绿色蔬菜”发展势头,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让各族群众鼓起“钱袋子”、挺起“腰杆子”。

  “以前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养殖,现在实现种养殖规模化,家门口就可以打零工,赚钱的渠道越来越多了。”搬迁后的傈僳族群众感受生活在这里的便利。

  此外,芒宽乡积极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以打造旅游(商贸)特色小镇为抓手,打造好健康生活目的地为目标,建设木棉大道、锦绣彝都、力宏商道等项目。据了解,芒宽乡坚持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保升龙糖业、怒江雪林、春霖咖啡、峡谷明珠、盛荣制衣等企业稳步发展。通过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

  近年来,芒宽乡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移民搬迁特色,聚焦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维护一统,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聚焦短板凝聚发展共识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既是对基础设施改善致富实践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统计,芒宽乡硬化村组道路122.83公里,新建桥梁7座,完成生命安全防护工程79.63公里,完成西亚、芒龙、空广3村人饮巩固提升项目和打郎1824亩坡改梯等4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解决了各族群众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继续完善4个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新建文化活动室45个,健身路径4条,使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党的光辉照四方”,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近年来,芒宽乡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规划建设芒宽乡“水火文化体验区”“双虹桥旅游栈道”“烫习村旅游服务中心”等文化旅游景区,逐步形成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党建文化新模式。

  目前,该乡有4处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涉及傈僳族三弦、傣族传统织艺、彝族传统刺绣、傣族大鼓舞和嘎秧、傈僳族山歌小调等多个领域。安排专人进行健美操、健身秧歌、交谊舞、民族舞蹈等免费培训,并定期邀请民族民间老艺人到场进行传统民族舞蹈的传授与指导,促进文化传承与共融,增进文化认同与共享。

  近年来,芒宽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发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扎根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土壤中,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各民族合力谱写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篇章,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实践特色

  一是加强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积极落实党委主要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级上下联动、各方通力协作、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突出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工作主线,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机制体制,体现在创建工作每一个目标任务和具体环节之中。三是培育特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目标方向,必须坚持以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家亲”融合发展模范典型,以民族风俗、脱贫攻坚等为载体深入挖掘团结进步素材,让优秀民族文化融入示范创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杨艳鹏)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